環島路線規劃完成之後,就可以來處理後續相關事宜了。
大家好,我是 騎不快。
這階段本來我寫成一篇,但是不同的環島方式有不同的小項目,全寫在一起變成篇幅太長。所以我將不同環島方式各自拆開來,內容在大步驟的部分差不多,只有小項目稍有差異,請大家挑選你想看的來看就好。
準備步驟跟大家出去旅行前的準備,大致上差不多,就把這篇內容當成是一種檢核清單提醒,看看還有哪些需要留意的吧。
※預訂餐廳、旅館、訂票、背包或拖車
行程時間和路線確定後,就能依照每一天路線和目的地,預訂相關需提前預訂的項目了。
訂餐廳
同行人數少的話,通常是路上看到什麼吃什麼,好處是行程彈性容易調整,不用為了趕上餐廳訂位時間而被綁住不彈性。所以一般最常吃便利商店,哈!真的很方便,價格平價、各地差不多,到處都有超商。店內有便當、飲料又有冷氣,是夏天最好的補給站。但是整趟旅程都吃超商便當也不太好,有點可惜了,都跨縣市跑那麼遠了。
步行環島由於進度較慢,里程進度變數較多,基本上也不容易預定餐廳,所以一般步行環島沒人會訂餐廳,哈哈!不過誰說步行環島就不能預訂餐廳來吃呢?當然可以,不過就要把握好每日路程進度,以期能準確在預訂時間抵達餐廳為主。
建議可以選晚上抵達旅館後再來吃好料的,如此就沒有吃完還要趕路或怕太晚抵達的壓力。在旅館休整後,渾身瀰漫著旅遊悠閒的氣息、一整個輕輕鬆鬆。這時候再來吃當地有名好吃的餐廳剛剛好!吃點好料的,好好犒賞自己一下。
而且在旅程中只要一想到,晚上抵達後,即將吃到好料的那種期待感,就能為這趟旅行增色不少。

訂旅館
訂旅館應該大家都知道,越早預定越能確保訂得到房間,尤其同行人數多或是假日期間、熱門區域,越要提早預訂,不然很容易訂不到想要的房間。
步行環島由於耗時較長,機動性不比機動車輛高,所以如果確定要住旅館,最好要先預訂好。旅館一般人數可能2人以上,當然也可以一人入住,但住宿費可能稍微貴一點。所以如果只有一人出發,想要省一點住宿費,也可以找青年旅館、背包客棧…,這類專門提供背包客入住的平價住宿,有些是大通鋪,你僅租一個床位,其他都是公用設備;有些是一個小房間雙層床,另一床沒人睡今晚就是你獨享了,看房間規劃。好處是對背包客友善,常有很多各國背包客入住能互相交流,住宿費也相對平價許多。
台灣西半部的郊外和市區距離較短,住宿的地點相對容易找;除非遇到假日期間,就要先預定。平日的話,也可以保持彈性一點,早上出發前就先找好晚上要住哪裡,以順路方便的地點為主。尤其同行人數少的話,市區都很好找。
但若是到了東部,郊外和市區距離很遠,就要先預訂旅館,不然累了一整天後,還找不到確定的落腳休息地方,天色越黑會越心慌,加上走路速度慢,萬一鄰近價格合適的旅館都滿了,要找別的較遠的地點就要花更久的時間。我曾經就遇過這類情況,錯估東部郊區市區遠近狀況、和旅館平日的熱門程度。
還有要注意的就是,千萬要記得旅館最晚的報到時間,在期限之前Check in報到。因為走路速度較慢、進度不一定,即便進度延誤來不及了,也要提前先電話確認,請旅館保留訂房(通常旅館會先打電話跟你確認)。不然千辛萬苦抵達目的地後,發現訂房被取消,可就欲哭無淚了。我有次在國外,也忘了提前聯絡背包客棧,結果櫃台人員下班了,我沒有國外的電話,也找不到人可以聯絡,找半天才發現原來鑰匙夾著說明小紙條,放在入口處大門上,好在最後還是有地方可睡,算是旅程的小驚魂,事後回味也是一段有趣的小插曲。
至於退房時間方式也要先問清楚,如果一大早要出門,櫃台卻沒有人員可以處理退房也很麻煩。我也遇過旅館櫃台人員還沒上班,還好我有先問,把鑰匙放到櫃台抽屜就可以了。一般背包客棧、青年旅館都是把鑰匙放到櫃檯指定位置就可以了,通常都有錄影機監視,比較不會有問題。

訂門票
路線規劃好後,在這階段,所有需要預先訂的都先處理,盡早訂才更有機會訂得到。所以如果景點或行程需要門票或預訂,在這行程路線確定後的第一時間就盡早先訂,確保訂得到。
有可能環島到台北後,剛好能觀賞國外知名的藝術團體巡迴公演,就是為了觀賞公演,才安排這行程時間,像這種就需要提前預訂。
選擇背包還是拖車?
步行環島所有行李重量都要自己承擔,所以要盡量精簡行李重量,如果有登百岳的經驗,那就沒問題了,跟登山差不多,連幾百克重量都要計較、極盡挑剔的輕量化就對了。想像一下,你每天要帶著全部重量走8-10小時,一直持續40-60天喔。如果帶太重,光是前面3天你就會受不了想要把東西都寄回家了(這種事我幹過)。
至於選擇背包或拖車,這就要看個人喜好了。背包的優點是可以空出雙手活動,有東西都可以往裡面塞,體積和重量都可以控制在一個背包內,如果遇到下雨,可以用防水背包套包覆,當然背包有基本防水功能更好,相對輕便。缺點就是都要一直背在身後,整天背下來真的會壓得腰酸背痛,體力要有一定程度才撐得住。
至於拖車優點,就是不用整天背著背包,身體可以輕鬆很多。拖車載運空間大,可以載運較多行李。缺點也很明顯,就是體積大、重量重,遇到上坡拖起來會很累,如果遇到上下樓梯就要自己搬上搬下,跟用旅行箱一樣的意思。
背包功能介紹
由於台灣登百岳活動參與踴躍,相關設備也發展迅速。許多裝備都依照人體工學開發出許多不同的功能,背包就是最基本的裝備之一。所以我們可以借鑑於登山背包的相關設計來挑選。
當然隨便選一個包就能背了,但是當你要用來爬高山,在那種低溫、低壓、低氧,人類存活極限的環境內,所有的設備就會極度挑剔苛求,伴之而來的就會極貴。好在環島主要路線都在平地居多,不太會上到那種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,所以即便累了也很安全,不用擔心像高山那種環境走不動了就有危險產生。
我們對背包的期待,大多都希望能夠裝得多、又輕、又好背,但是有些條件又是矛盾的。空的背包要裝得多代表體積大,大就會重,如何能夠輕?這就是經過科技研發的專業登山包厲害之處,期待的條件越接近也就越貴。環島不比登山那樣苛刻,所以我們可以找符合期待,又相對便宜的就好。
登山背包發展已經很成熟了,有各種用途分類,如想要進一步了解,可以去找專業的登山背包網站查詢。以下依照我們環島需求,簡要介紹就好:
- 合身
- 公升數與重量
- 功能設計符合需求
合身
挑選背包第一要點就是要合身。每間廠牌型號尺寸都不相同,所以實際背過才能知道是否適合你。專業店家會依照人背脊長度來挑選適合的款型,背包合身才能將重量依照設計的人體工學轉移到全身,通常是腰部,如此才能夠分擔肩膀的壓力。也比較不會一邊走動一邊甩動,背包甩動除了容易造成重心不穩、產生危險,也會耗損多餘的體力。
所以如果不知道如何挑選的話,建議直接去登山用品店試背選購吧,店員比較能夠幫你選出適合的背包,還能指導如何使用。
公升數與重量
登山一般挑選是依照行程天數需求來決定背包容量,因為一旦出發爬高山就沒有商店無法補給,爬幾天需要的食物和物品都要背上山去。但我們環島都在公路上走,吃喝用的東西都能在路上買到,所以我們如果以輕量化為最高指導原則,那就直接選能裝下你整理好的所有物品就好。
需要先知道的是,越輕量化的背包,背負系統往往也無法承擔較重的重量;而同樣性能的背包,越輕量化的越貴。
山友分享的約略計算公式:
背包負重上限簡要估算:背包最大適合負荷重量 = 背包所能容納體積 / 2.5 (這是約略估算,提供參考會比較有概念。還要看實際裝些什麼,不然如果你裝鐵,小小一塊密度很高就超過10公斤了)
背包容納體積以公升(L)表示。所以如果以我們希望背負的重量反推,只背10公斤行李來算,10公斤*2.5=25公升(L)背包。這是指25公升最多能裝約10公斤,就是撐到爆的意思啦,塞這麼滿就不是背包舒適容量,除了東西不好拿之外,背包也容易壞。凡事都有萬一,所以最好估算寬鬆一點,若以後背包想用在其他用途也比較方便。
假設我們只想背10公斤,但又怕臨時有需要,必須裝到15公斤,所以建議保留空間彈性會比較好。15公斤*2.5=37.5公升,但沒有37.5的背包,所以寬鬆推算就直接選40公升的背包,保留彈性空間,環島使用上也綽綽有餘。
功能設計符合需求
登山背包功能分得很細,功能越多的背包價格也就越貴。不過一般常見的功能中,我列出方便環島的功能,提供參考:
- 散熱設計:有些有散熱強化設計,讓背包不會一直悶住背部不透風,導致流汗連背包都濕透。
- 可調式肩帶、腰帶、胸口帶:可以調整的背帶設計,讓你能將背包固定背負在最舒適的位置。
- 容易取水或有吸管水袋設計:喝水是很頻繁的動作。所以方便取水或有吸管水袋的功能設計,會方便許多。
- 容易取物的出口設計:有些背包有其他取物開口設計,不然如果臨時要拿最底部的物品,就得全部翻出來。
- 防水功能:有的內建防水背包套。萬一下大雨,下久了仍可能從接縫、拉鍊、口袋或是防水塗料磨損的地方滲漏。所以可在背包內再加裝大垃圾袋包覆物件,3C電子設備另外放置防水袋密封保存,要多層防水保護。
背包打包技巧原則
整理物件技巧:
- 兩大原則:平衡配重與方便拿取。
- 常用小東西放在隨手可得的小口袋中,例如,餅乾、護唇膏、防曬乳、手機。
- 背袋內的小物件裝成一大袋,不要零散在背包各處,要找也比較好找。
- 軟質物件盡量壓縮,節省空間,例如,衣物睡袋。
- 背包外型也求完整,緊貼身體後背。不要外掛太突出物件,以免勾拉或撞到外物,造成不穩摔倒等危險。
背包內物件放置重心原則:
- 底層:放最輕、最不常用的物品,例如,衣物睡袋。
- 中層:(1)中層靠近身體後背處放最小重量最重的物品;(2)中層靠外側放輕的物品。(如果重的靠外側,背包重心會被往後拉而重心不穩。)
- 上層:放常取用物品、緊急時會用到物品。例如,哨子、雨具、補熱量零食、衛生紙、急救用品。

徒步拖車簡介
環島拖車的使用族群不多,不像登山背包蓬勃發展,有那麼多講究之處。所以主要還是以環島需求為主,簡單來說就是自己用得爽就好。這倒不是亂說,有些人用買菜的拖車,有人用原本單車拖拉的改裝拖車,有些因為找不到適合喜歡的,還自己找材料,DIY拼裝作出一台拖車來,真是神人。市面上這類產品選擇不比背包多,國外的有些又很貴,要找到一台適合自己需求的,真要花點時間。
但是沒實際走過怎麼知道自己需要什麼?以下列出一些常見的需求提供參考:
- 材質輕又堅固耐用。
- 可以折疊拆裝,如要改換搭車,要能帶得上去。
- 輪胎不易故障、不破胎。
- 拖車可用手拉、可繫在腰部拖,疲累時方便更換姿勢。
建議還是要自己實際測試走一遍,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,心裡有個底,才知道要如何籌集裝備。

※調整作息、體能鍛鍊
徒步是依靠人力前進的環島方式,最好在出發前先自主鍛鍊一下。環島路程遙遠,途中地形坡度高低不一,對機械動力車輛來說輕鬆無感,但對依靠體力前進的單車環島,就是一大考驗。最累的就是長時間的爬坡;再來就是遇到逆風、下雨。遇到當天路線有爬山路段,當日騎乘距離要減少約20公里。
爬坡的話,逆時針小環島,南迴公路會是一個大上坡,沿路不間斷持續爬坡約20公里,直到位於屏東與台東交界的壽卡是南迴公路的最高點,海拔約478公尺。北宜公路則是另一個上坡,最高點位於坪林、頭城的交界處的石牌,海拔高度為583公尺。
蘇花公路情況稍有不同,雖然最高點沒有北宜公路高,大約373公尺(高度計測量,會有些微誤差),但它要爬三座大山三上三下,其中有坡度很高的路段,並不好走。尤其蘇花公路危險性也很高,除了沿路可能有落石之外,山路蜿蜒狹窄,高山路旁就是海,掉下去就要游泳餵魚了。
路上還有許多砂石車來來往往,許多隧道內也無行人專用空間,萬一剛好雙向大車交會,最好先避開,不然就要貼著牆壁走,以免被大車掃到,經常有驚險場面發生。所以要不就是要一大早就出發,避開車多時段,要不就是如同許多人一樣,略過蘇花公路不走,直接搭台鐵列車到下一站。安全第一,跳過蘇花公路不走也是為了安全。不過現在蘇花改開通後,部分路段應該會少掉許多車輛。

旅途中時時刻刻都在耗費大量的體力,如果沒有事先鍛鍊體能,讓身體先習慣如此強度的運動,貿然出發就要直接面對,而且還是每天8-10小時,持續整個行程的強度。如此突然高出平日強度的運動量,身體很可能會產生不適應狀況。
健康安全第一優先。徒步環島因身體不適緣故,中途停止中斷的情況時有所聞。所以事前的鍛鍊,絕對有其必要性。
注意:行前也要先評估個人健康狀況,如果有心臟病、慢性病或特殊疾病者,行前請先諮詢醫生,在旅程中也要量力而為。
環島之前的鍛鍊,可以參考333運動原則,也就是一週運動三次,每次30分鐘,每次運動心跳強度達每分鐘130以上的原則進行,在周末假日可以延長運動時間。
在正式出發環島前,最好能以完成單次行走30公里為檢核目標,鍛鍊期最好拉長到2個月以上。也可以用慢跑、游泳、健身飛輪等有氧耐力運動來協助鍛鍊心肺功能、肌肉耐力等。
為什麼目標設30公里,因為徒步環島一天走路距離,通常大約就是30公里(當然體能好的人可以走更久更遠,但對一般人強度就太高了)。走路若平均時速約4公里,連續走路10小時即可達到40公里,扣掉吃飯休息拍照的時間,一天實際走路8小時。所以一天走30公里算適中的距離,若能在環島前,就鍛鍊到可單日徒步30公里,實際出發會比較穩妥適當。

※旅遊保險
許多人可能沒這樣的習慣,但出於提醒,還是建議可以在出發前,先保個旅遊平安險。雖然通常用不到,但保險的意義就是在於以防萬一。
好友多人同行的時候更是需要,因為旅伴彼此之間都有份情理上互相照顧的責任在,萬一其中有誰出狀況,任誰感覺都不會好受,有這樣一份保障能幫忙處理也是好事,對旅伴的家人感覺上也比較過得去。
保費一般都不會太貴,花點小錢可以讓旅程更安心,何樂而不為呢?
※整理行李裝備
行李裝備的整理,要依照自己需求習慣的方向去思考,從一早出門到回家睡覺,絕對會用到的東西就列入清單吧,用不到的就不要帶。
整理行李原則就是輕量化,像步行這種靠體力前進的環島方式,背包建議最多7公斤以內就好;即便選用拖車容量較大,最多也控制在15公斤內就好,因為還要再算上拖車本體的重量。重量太重,身體容易疲累、影響移動效率、耗費多餘體力。所以盡量不要帶太多東西,過於繁瑣,以簡單俐落為原則。許多都能重複使用,例如衣褲只帶2-3套,晚上洗一洗隔天晾乾就能重複穿。
以下列出常見清單,建議以輕量化為主,所以請自行斟酌攜帶:
衛生盥洗衣物清單
衣物以季節和當時氣候來決定,例如:冬天穿長袖保暖為主;步行環島會流汗,衣褲布料就要以吸濕、排汗、快乾為主。
項目 | 說明 |
衣服 | 夏天:選吸濕排汗速乾布料,可輕量化只帶2-3件輪流替換,晚上清洗晾乾。 冬天:可加帶保暖衣物,太冷再添加保暖。 |
褲子 | 可輕量化只帶2-3件輪流替換,晚上清洗晾乾。 |
防水防風外套 | 夏天:可穿防水防風薄外套,可順便防小雨,攜帶一件即可。 冬天:可穿防水防風外套,內加保暖排汗衣物。 |
襪子 | 可穿柔軟厚襪避免水泡,有人會穿兩雙也可。輕量化只帶2-3件替換,晚上清洗晾乾。 |
鞋子 | 運動鞋或健行鞋即可。 |
帽子 | 可遮陽防曬防中暑。 |
拖鞋 | 抵達旅館或休息時可更換。 |
盥洗用具 | 牙刷、牙膏、牙線、毛巾、洗面乳、刮鬍刀、沐浴乳、洗髮精、 耳塞、遮光眼罩。(住多人通鋪用得到) |
生理用品 | 女性生理用品。(男生略過) |
醫療藥品 | 簡易急救包;常用藥種類:解熱鎮痛藥、腸胃止瀉藥、暈車藥、外傷用藥、防蚊液止癢藥。 |
酸痛貼布 | 環島疲累時可用。 |
3C裝備清單
建議可以將所有需要充電的裝備,全部統一改為可USB充電設備。如此只需要攜帶行動電源,就能替全部設備充電。不然規格不一致,一下要充3號電池,一下又要插變壓器才能充電,充電方式繁瑣不方便外,徒增不少麻煩。
項目 | 說明 |
智能手機 | 可地圖導航、定位、查詢相關資訊、聯繫多用途必備工具。 |
行動電源 | 依照行程選用。若不能常充電,建議多帶幾個行動電源。 |
充電頭 充電線 | 充電時必備。 |
電源擴充插座 | 多人或多樣設備需充電時,插座不夠可擴充使用。 |
平板電腦 | 有智能手機時,非必要。查詢地圖或相關資訊比較易讀。 |
相機 電池 記憶卡 腳架 電池充電器 | 攝影相關器材。(徒步環島者,重量和充電要注意) |
防水袋 | 3C類物品即便放在背包內,也一律放置防水袋中,避免雨水滲漏時損壞。 |

實用物品清單
項目 | 說明 |
錢 | 不用帶多,足夠幾天使用即可,快要不夠再去提款。 |
提款卡 | 注意妥善保管。 |
身分證 | 外出基本證件。 |
健保卡 | 外出基本證件。 |
家鑰匙 | 回家時才用得到。 |
指甲剪 | 以備不時之需。 |
貼身腰包 | 放置常取用證件或小物件,兼顧防盜安全。 |
防曬乳 | 預防烈日曬傷。 |
雨傘 | 方便攜帶收納為主。 |
太陽眼鏡 | 陽光太強烈時,可減緩眼睛不適。 |
摺疊衣架 | 住宿時不一定有足夠衣架可用。 |
防水背包 | 環島天候變化大,建議採用防水材質,盡量避免雨水滲漏,造成物件浸溼損壞。 |
手電筒 | 隨身攜帶手電筒,如果路段無路燈時,可充當燈光與反光物。 |
反光物 | 可以貼在背包正面,有些公路夜晚燈光微弱,車輛燈光照射到背包就能看到反光。 |
警示口哨 | 遇到突發狀況時使用,尤其同行人數少更需要。 |
垃圾袋或塑膠袋 | 多功能用途,環島中常有需要遮雨或收納物品。 |

※露營基本裝備清單
有蠻多人徒步環島採用露營的方式,尤其是耗時越長的行程。因為進度不固定、動輒耗費40-60天,每天就算住平價背包客棧,光住宿費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。
採用露營的方式,優點是可以解決經費超支問題,也不用擔心郊外找不到住宿旅館。但是缺點也很明顯,露營裝備會增加行李重量、晚上不能洗澡也不能充電、還需找能紮營地點、以及安全性問題。
雖是露營,但主題是環島,以輕量化為原則,只攜帶必要露營用具即可。所以晚餐不需攜帶食材自己料理,市區都買得到晚餐,只要帶泡麵備糧以防郊區較少補給點。
以下僅列出輕量化露營用具提供參考:
項目 | 說明 |
帳篷 | 輕量化為主。非開車,不建議用秒開帳篷,體積大又重。1人可用雙人帳,空間較大有位置放行李。 |
天幕 | 戶外炊事可防日曬和下雨。 |
睡袋 | 夏天:非必要。 冬天:選輕便、禦寒力夠為主。 |
防潮地墊 | 鋪在帳篷外底下,隔絕地面濕氣及保護帳篷底布。面積跟帳篷差不多大即可。 |
充氣睡墊 | 輕量化,柔軟舒適,睡得習慣為主。 |
充氣枕頭 | 輕量化,柔軟舒適,睡得習慣為主。 |
摺疊桌椅 | 炊事或休息放鬆時使用。 |
照明燈具 | 充電式LED燈,較省電,USB充電也方便。數量夠用就好。 |
登山瓦斯爐 鍋具 餐具 | 一般可直接市區購買晚餐就好。如果想換換口味,自己烹煮,經過市區時可買菜肉來料理。 |
蚊帳 | 有些地方蚊子很會咬,有準備的話,可以安穩睡一晚。 |

延伸閱讀:
【環島新手入門7】環島天候路況查詢-網站介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