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 騎不快,剛好最近比較有空,就來整理介紹一下,關於環島前的小知識,由於可能會有國外觀光客也有興趣來環島,所以我快速的從很基本的常識來介紹。
台灣地理
台灣是個海島,面積約3.6萬平方公里,南北長394公里。台灣中央區域都是山(紅線圈處),由中央山脈、雪山山脈…組成,反正都是山,就不逐一列舉了,請參考下圖。(地圖來自google map)
山脈周圍則是丘陵台地或平原,台灣西半邊的平原占地寬廣,發展出許多城市。西部靠海區域常有許多工業區,高度開發下,西部海岸海水顏色較為暗沉。東部海岸較少開發,湛藍的海洋,海天一線,很值得一遊。
台灣西半部基本上南北暢行無阻,但如果要過去東半部,除了繞著台灣的南北部海岸邊的公路過去之外,就得從台灣中央的山脈群穿過去,各有幾條路線可以走,後續有時間再來介紹。

台灣氣候
由於台灣位置剛好位在北回歸線上,北回歸線貫穿嘉義縣和花蓮縣還有澎湖,因此台灣大概可以分為兩種氣候區。北回歸線以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,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,因此台灣四季溫度適宜。
簡單來說,就是冬天越靠北部越冷,越往南部越熱。(一般情況下,北部溫度通常會比南部溫度低ㄧ些)
台灣氣溫的季節變化
台灣平均氣溫的季節變化,以北部氣溫的變化幅度最大,平均最低溫為1-2月(約攝氏18度),平均最高溫發生在7月(約攝氏29度)。東部和北部類似,中南部的春夏氣溫變化幅度就比北部要小,冬季也比較溫暖。
緯度越高,冬季平均氣溫越低,但此特徵在夏季就不明顯。
季節 | 氣候溫度 | |
北部(以台北為例) | 南部(以高雄為例) | |
春季(3-5月) | 氣候溫和,適逢梅雨季,多雨潮濕。 溫度約19-25°C,平均溫度22.4°C。 | 氣候溫和,適逢梅雨季,多雨潮濕。 溫度約25-29°C,平均溫度25.5°C。 |
夏季(6-8月) | 陽光強烈酷熱且潮濕,不時有午後雷陣雨。 溫度約28-30°C,平均溫度29.3°C,最高溫度曾達39.3°C。 | 陽光強烈酷熱且潮濕,不時有午後雷陣雨。 溫度約28-29°C,平均溫度29°C,最高溫度曾達37.2°C。 |
秋季(9-11月) | 多雲時晴有雨。 溫度約22-27°C,平均溫度24.8°C。 | 雨水不多。 溫度約24-28°C,平均溫度26.6°C。 |
冬季(12-2月) | 冬季受到東北季風影響,不時飄細雨。 溫度約16-18°C,平均溫度17.3°C。 如果遇到冷氣團來襲,溫度會再驟降。 | 冬天是高雄的旱季,平均每個月只有3天有降雨。 溫度約19-21°C,平均溫度20.5°C。 如果遇到冷氣團來襲,溫度會再驟降。 |
(資料來源:氣象局)
高山溫度
上列的圖表,主要是一般平地的氣溫,如果到了高山上,溫度就會隨著高度驟升而降低。
舉個例子來說,如果夏天要去合歡山武嶺,平地氣溫約攝氏30度,上到武嶺大約只有攝氏10度上下,因為海拔每上升100公尺,溫度就會下降約0.6度,武嶺高度3275公尺,溫度會下降近約20度。
當然這只是大略計算,實際上還是要以實際觀測數值才準確,但知道這個常識,不用再查,心裡就有概念,通常也八九不離十。如果要查,可以上氣象局的官網查詢。
常見氣候狀況
環島旅遊就希望能一路都是好天氣,當然也有人偏愛下雨的氛圍,青菜蘿蔔各有所好。但規劃路線時,就要特別留意行程中可能遇上的氣候狀態,盡量避開有可能造成損害的天然災害。以下列出常見週期性可觀測其發生而避開的自然災害:
颱風
主要在7-9月發生的頻率最高,以8月最多。台灣每年平均會被3-4個颱風侵襲,颶風級的風力足以損壞摧毀陸地上的建築、橋樑、車輛等…。狂風颳起的大浪,也常造成海岸週邊人員設備損害;而颱風所帶來的瞬間雨量也極易豪雨成災,造成市區積水、停電…。
所以颱風期間避免外出,所有環島行程遇到颱風都要暫停,安全第一!否則狂風暴雨肆虐,萬一被強風颳落的雜物撞上,可不是開玩笑的。所以出發前一定要先確認過氣象局預報,並在行程中隨時確認,以防氣候臨時變化。
梅雨
臺灣的梅雨季通常發生在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。春夏交替之際,就容易形成近似滯留的梅雨鋒面,常會造成連續性降雨或劇烈豪大雨,瞬間雨勢太大,市區排水系統來不及排除積水,就會造成淹水。平均每年有4-5個梅雨鋒面影響台灣。
如果不喜歡行程中遇到下雨,那麼規劃路線時,就要避開梅雨好發時期了。下雨過後那陣子,也不要去高山,因為雨水容易造成山區土石鬆動,很危險的。
寒流
台灣的寒流主要在冬季來襲,一般是每年12月初至隔年3月份都有機會,會造成溫度驟降。北部最低溫可能降到攝氏10度以下,遇上更強烈的寒潮可能降到6度以下,且常會伴隨降雨,又濕又冷。這樣的低溫在平地穿厚一點或許還能撐一下,但萬一行程中有去高山的路線,就有生命危險之虞了,因為平地溫度都那麼低了,到高山上只會更冷。
在高山低溫濕冷的極端環境下,人類如果裝備不足,是無法生存太久,且低溫環境加上高山低壓、氧氣稀薄,極容易引發人體不適…。若車輛又故障受困,加上山上電話訊號本來就較差,有時甚至沒訊號,很可能會求助無門,時間耽擱久了可能就會失溫…,因此建議冬天出發前要先查看氣象預報,冬天與寒流期間盡量別規劃山路。
降雪
台灣平地不太有機會降雪,除了2016年號稱「霸王級」的寒流襲台,冷到連部分南部市區都有降雪。除此之外,平地幾乎沒發生過,主要還是在高山區域較多。但高山降雪極為危險,山路陡坡蜿蜒狹窄,路面結冰容易造成車輛打滑,萬一打滑,輕則撞車,重則可能就一路從山坡下山去了。
即便開四輪驅動車,輪胎裝上雪鏈,也難保萬無一失,雪鏈並非萬能,遇到路面結冰一樣會打滑。所以不建議冬天上山賞雪,除了危險之外,很多民眾也會上山,一堆車輛卡在結冰濕滑的山路上,非常容易碰撞造成車損。
(相關資料來源:交通部中央氣象局)